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历史--> 中国历史八上电子课本文集 |
从晚清到民国,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,中国的经济、社会生活、
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, 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。 西方的文化、器物大量涌入,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 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。在文艺创作上,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。 近代以来,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“短暂的春天”? 火车、轮船、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是如何引入中国的?旗袍、中山装是怎样出现并风靡一时的?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,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。甲午中日战争后,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、开采矿山,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。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,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,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“实业救国”道路。 相关史事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,清末状元。甲午战败后,他抱着“实业救国”的思想, 创办大生纱厂,获利颇丰。除纱厂外,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、轮船公司、面粉厂、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。 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 文化和公益事业,创立了学校、图书馆、博物苑、气象台、医院、公园和剧场等机构, 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,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。 ![]() 辛亥革命后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, 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,人们竞相投资设厂,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,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,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,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, 出现了“短暂的春天”。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,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。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, 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,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。 内忧外患的危机,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。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,出现了荣氏兄弟、卢作孚、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。 ![]() 相关史事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“短暂的春天”, 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。 九一八事变后,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,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,荣氏企业陷入困境。 当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,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,企业遭受重创,荣宗敬忧愤而死。 抗战胜利后,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,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,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。 它们资金少,规模小,技术差,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,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。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,主要集中在上海、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。 社会生活的变化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,西方发明的火车、轮船、电车、汽车、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。 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,方便了人们的出行,促进了商品的流通。 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,水上、空中航线的开辟,新式马路的修建,传统街道的改造,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,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 ![]() 相关史事 20世纪30年代,我国迫切需要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,连接浙赣铁路与沪杭铁路, 打通南北铁路干线。当时,国内的跨江大桥基本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。 曾留学美国,后来回国任教的桥梁专家茅以升,接受了造桥任务。 他带领工程团队,充分发挥聪明才智,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,终于在1937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。 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、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、铁路两用桥。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。 辛亥革命后,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、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,强令男子剪掉辫子,劝禁女子缠足 ;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,代之以简单的鞠躬、握手礼 ;取消“老爷”“大人”的称谓, 代之以“先生”的称呼,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。 ![]() 人们的饮食、服饰、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, 出现了 崇洋逐新 的趋向。西餐、西式蛋糕、洋酒、洋烟、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, 文明结婚、集体婚礼、公葬、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,公园、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。 在时装、烫发流行之际,旗袍、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。 相关史事 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,特点是袍身宽大、线条平直, 下长至足,呈直筒式,领、袖、襟、裙有宽阔的花边。 20世纪20年代,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,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。 开始是袖口缩小,滚边变窄,后来逐渐缩短长度,收紧腰身。 旗袍样式不断翻新,袖子越改越短,直到取消袖子,露出肩部;领子由高领至低领,越低越时髦,甚至出现无领旗袍。 这种经过改良的旗袍,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曲线美,在上海出现后,很快便流行全国。 ![]() 然而,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。 沿海地区的变化,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;东南各省的变化,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; 大中城市的变化,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;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,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。 从总体上看,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,呈现出新旧并呈、多元发展的特征。 课后活动 1.毛泽东说: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,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。 你知道哪些张之洞、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故事? 2.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,想一想这些内容在你现在的生活中有什么表现。 知识拓展: 中国近代铁路之父——詹天佑 1905年,清政府决定自主修筑京张铁路。 西方工程师们抱着观望与嘲笑的态度,讥讽说:“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。” 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詹天佑,是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。 在修建京张铁路时,他精心勘测、设计、施工,不仅提前竣工,而且实现了“花钱少,质量好,完工快”的既定目标。 1909年10月2日,京张铁路在南口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。 这条铁路是以詹天佑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中国工人,用自己的技术力量,由中国筹款,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。 詹天佑的事迹传遍了全国,也震动了西方工程科技界。 1909年,他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正式会员,成为第一位加入此会的中国工程师。 ![]() |